论“网红”文化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网红”文化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图1

肖瑶 梁霞 侯霜

[摘要]高职院校“00后”学生群体,成为年轻网民的重要构成,成为“网红”文化的重要受众。“网红”文化以精英草根汇聚、新潮文化云集、媒介传播狂欢为现实表征,与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重冲突与差异。在“网红”的暴热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构建课程思政、抢占传播高地、引发学生共情、打造思政“网红”等方面采取策略。

[关键词]“网红”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肖瑶(1976- ),女,重庆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梁霞(1985- ),女,重庆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侯霜(1985- ),女,重庆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224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331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2-0075-05

随着5G时代、“速娱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已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渗入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孕育而生了一种新的媒体文化与社群现象,即“网红”文化。“网红”文化以风卷残云之势成为填补青年精神世界的热销产品。以“00后”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思想状态积极、热情、冲动、前卫,热衷于接受电子类产品、移动智能设备等新生事物,由此,“网红”文化成为塑造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特性不容忽视的力量。以“朴实”“勤劳”“真诚”为特征的正能量“网红”于点滴之处震撼人心,而以“成名”“噱头”“摆拍”为追求的负能量“网红”于顷刻之间败坏风气。在当前“网红”文化热度极高的情形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式与内容无疑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网红”文化亦为新潮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开辟了路径。

一、“网红”文化的现实表征

网红构建起一种现象级社会奇观,表征着互联网时代年轻网民的数字化生活与生存。高职院校“00后”学生群体,成为年轻网民的重要构成,成为“网红”文化的重要受众。

1.群像塑造:精英草根汇聚。从词源解剖而言,“网红”为“网络红人”的简称,原指在现实中或者网络生活里因为某个事因或者某种行为吸引到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一类人。随着短视频、新媒体的发展,“网红”概念已突破了“人”的自然属性,逐步延展至某种社会现象、某种公众心理、某种经济实体。“网红”门槛低、受众广,“以热度为王道”作为运作规则,自诞生伊始即经历着众多的纷争与辩驳,始终纠缠于“精英”与“草根”的并存、审丑与审美的交锋、励志与堕落的碰撞、人性原欲与道德伦理的缠绕。“网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互通性,又不得不在传播主体与媒介日益多元的今天,通过有意或无意地抛出令大众新奇的素材维持流量密度、增加关注热度。

2.主题表达:新潮文化云集。在大众文化流行普及的今天,“网红”文化以传播门槛极低、传播内容多样、传播媒介多元、与消费文化结合紧密等特征,与诸多新潮的流行文化交叉缠绕,并为这些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网红”作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其传播主体发声打破了“精英”阶层对媒体传播的主导,“草根文化”走上思潮涌动的舞台,与此相应的传播内容亦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显著特征,“个体文化”的特质拥有了与网民审美及看客心理相契合的机会。此外,“网红”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紧密结合,使“网红”成为一种新的快销产业类型,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以及拜金文化的扩散传播。

3.文化载体:媒介传播狂欢。“网红”的共性是通过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粉丝,价值观同频的人群借“网红”聚集成一个社交圈层。“网红”文化的孕育与传播均离不开“网络狂欢”这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在互联网的舞台上,“网红”以或真实或虚拟或实名或匿名的方式进行价值输出,这种文化输出的载体依据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变化。初期以博文、散文、小说等文字传播,后开启“图文并茂”时代,时至今日,以直播、短视频、自媒体为主的载体为“网红”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潮与传统的冲突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强化学生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的准绳。“网红”文化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潮,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1.全媒体多元传播与传统教授单向输出相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网红”的传播依赖、得益于全媒体的多元传播途径,又为全媒体提供了多元的传播素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第一课堂的传统理论讲授为主阵地,以教师“大满灌”式的知识输出为主渠道,与全媒体的多元传播途径相比,缺乏吸引力与号召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以网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爆红网络,其后以网络公开课、微信公众号、网络座谈等方式推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知识,掀起网民共学思政的新潮。

2.见微知著的教育渗透与课堂主体的显性灌输相冲突。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班级授课制”的显性知识传授不同,“网红”的传播素材、传播方式摒弃了道理讲述式的长篇大论,有的是从见微知著的小事件、“小确幸”入手,有的是从春风化雨式的“心灵鸡汤”入手,有的是从自身经历与个体体验“以身传教”。“网红”思政教育的渗透一改传统“自上而下”知识框架结构统领的显性教学,而是“自下而上”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3.新奇狂热的教学艺术与千篇一律的讲授教学相对比。“网红”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为高职学生打开了一扇窥探他校思政课堂的窗口。“网红”思政教师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调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根据讲授内容设计新奇的教学手法,引爆狂热的教学效果。例如,運用翻转课堂结合“学习强国”APP资源重构课堂教学设计、聚焦热点问题;将各地市委书记、市长请进课堂现身说法全国改革发展的进程;组织“医疗器械中国说”专题讲述中国的科技创新故事;将知识点细化整合后以综艺栏目的形式展现课程教学等。“网红”所展现的新奇狂热的教学艺术与千篇一律的传统讲授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4.“网红”吸粉自带流量教师与传统“大满灌”教师的差距。大学的大课,是最能考验一名教师“热度”的:风趣幽默也能言之有物的大课,桌椅间的走廊都能人满为患,但若是大课充斥了枯燥乏味,偌大的阶梯教室都可以“门可罗雀”来形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作为一门“大课”,学生人数较多,课堂较难把控,却出现了“网红”吸粉自带流量教师与传统“大满灌”教师共存的窘境。“网红教师”的课堂组织吸粉无数,引得一众粉丝为其“打call”,这与传统思政“大满灌”课堂学生门可罗雀、心猿意马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过程中,“网红”教师的人格魅力或表现于生动干练的话语表达,或表现于正气凛然的神态气场,或表现于睿智善辩的敏捷思维,或表现于幽默自嘲的人格特质。这些个性鲜明、人格魅力“爆棚”的“网红”教师,占据当代高职学生崇拜偶像的重要一隅。

5.多元碎片化知识受众与传统知识孤岛学生的差异。以“00后”为主体的高职学生自出生之日起便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传播内容多样,传播角度各异。在此影响下,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多元,一方面他们常常面临诱惑和困惑,一方面他们也要常常思考、学会判断和选择。高职学生在信息手段发达的时代,其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觉醒强化,早早便掌握了通过网络自我获取信息、自我寻求知识的能力,这与信息不通达时代单纯依靠“教师授受”、书籍传阅的传统学生的知识架构观差异巨大。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五花八门,“什么貌似都知道,什么都只知道一点”成为他们的知识标签。多元碎片化的知识储备、喜新奇求观感的个体体验、从众崇拜的心理特质,使高职学生对“网红”拥有更加敏锐的辨识力、更加包容的接受力。

三、“网红”文化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课程思政:启动“专业+思政”知识的碎片化设计。如何“把思政的‘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①需要破解的难题与瓶颈。面对各文理专业之间知识结构、专业文化、思维逻辑的巨大差异,面对思政理论难以从各专业中挖掘契合点的困境,“网红”文化提供了“专业+思政”知识碎片化设计的可能境遇。从当代学生多元碎片化的知识储备特点出发,结合高职各专业对接行业企业中正能量“草根网红”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加之“网红”思政教师构思精巧、新奇独特的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有了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与知识,这对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多元对接的高职院校而言,不仅是课程思政扎根落地的契机,亦成为职业文化宣扬、学生专业认知的渠道。在此过程中,需要思政教师设置特定场景,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构和重组,用于专业结合的“掰开了、揉碎了”的组构方式将碎片化知识演绎出来。

2.传播高地:抢占高职思政传播的主媒体、主渠道。在当前自媒体、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何“永葆青春”?高职院校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刻解剖当前高职学生的行为倾向与心理偏好,积极拓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思政教育平台,尤其是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网络直播平台和移动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社交工具,具有互动性强、元素多样、超时空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可通过院校思政课公众号开展主题演讲直播、第二课堂直播等特色思政教育活动,以此作为课程资源互享、课程互动共进、课程素材储备的工具,充盈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要让思政课“活起来”还可充分利用移动短视频的易操作性、节省时间、内容多元等特点,通过节选、剪辑短小经典的课程片段、活动片段,上传震撼人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高职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3.学生共情:以喜闻乐见的教育艺术引发共鸣。纵然“事件网红”“恶搞网红”“颜值网红”等走红路径各异,不管其依托何种媒介、活跃于哪一空间抑或是社会属性如何,深究其“红”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即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网红”文化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就在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艺术引发学生共情,按照“情绪感染—情感沉浸—情感共鸣—自我独白—共情体验”的心理理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第一,慎选“感染物”。选取有比较明显的识别度、话题性、感染力、现实性、细微性,易使学生产生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活动的兴奋点,人们会借助分享信息内容释放、传播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而“传染物”又借着人们的这种信息分享行为裂变传染下去。第二,创设舆论场。在融媒体多元化传播的时代,大流量的舆论关注会迅速将高职学生的注意力向热点聚拢,舆论的主阵地需及时营造正能量的舆论环境,创设让学生“情不自已”的舆论场。

4.思政“网红”:打造自带流量的 “舆论领袖”。随着网民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独立,资讯获取的需求越来越细致分化并形成若干网络圈层。在这种圈层文化中,思政教师可凭借专业权威或职业沉淀成为该行业垂直领域内的知识“网红”,发挥正能量“舆论领袖”的功能与作用。高职学生在网络社交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判断力,然而当某种热点事件或过激言论超出其认知范围、理解底线时,高职学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本的价值判断力并诉诸某个权威力量帮助其摆脱当下的思想困境。网络意见领袖只需发表一些吸引眼球、引领风向的言论便能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网民的认可且纷纷效仿,从而掀起盲目的评论狂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造自带流量的人格魅力传媒模式,以宣扬真实、积极、正向的言论与观念为主打,发挥网络传播的积极效应,净化网络生态,使学生走出盲从“网红”或自我束缚的“信息茧房”。

5.思政产品:生产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精品。“网红”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见微知著的教育风格与效果,使以微课、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为主体的“微思政”成为隐性思政教育的最佳形式。如何利用“网红”文化的影响力塑造正能量、高質量、大流量的“网红”产品呢?第一,打造有价值感的“微内容”。面对积极主动选择内容产品的学生,只有真正关心、在意有价值感的资讯与内容,才能获得他们的长期关注与喜爱。这种价值感可以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知需要,可以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要,可以是对国家热点政策的解读需要,可以是对热点舆论的评价与表达需要,可以是对个人心理问题的咨询需要。第二,注重富媒体参与的“微体验”。运用图片、视频、VR等特殊的非文本表达,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层次丰富、真实认同、情感饱满的情感体验,主动接受与认同正能量的价值观念。第三,设计接地气的“微活动”。设计“思政知识大闯关”“思政达人评选”等活动,消解刻板,创造亲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四,尊重多元个性的“微表达”。提供引发价值冲突、道德困境的社会热点事件与问题,激发学生表达多元观点、价值诉求的兴趣,尊重学生多元个性的“微表达”并从中透视问题所在,引入正能量的观点与表达。第五,注重状态过程的“微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与“微评论”互相结合的方式达成,通过移动客户端方便直接完成。

6.建构理解:打造“不忘初心”的课程文化。“网红思政达人”“网红思政产品”的创作、运营、传播均需与现代传媒技术紧密结合,成为新媒体知识传播变革中的弄潮儿。然而,教育的特殊规律与价值诉求在“网红”文化盛行的今天,不应被忽略,更不应被埋没。教育者不应被现代信息技术绑架,更不应被负面“网红”文化带偏。“网红”文化启发的是对于教育本质的正向推动,高职思政教育不是“为了红而教”的专业秀场,只有注入了理解与情感的、有温度的思政“网红”作品才值得宣扬。此外,在“网红”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中,“网红”文化中衍生的“追名逐利现象严重”“为流量不择手段”“娱乐至死的风气”等消极负面的思想传播如在教育领域内传播蔓延,必然对高职院校师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高职教育始终标榜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步。高职院校在拥抱“网红”文化的同时,更应时刻把准课程文化的方向,加强对“网红教师”的思想引领,规范对入校课程的监管与审核,打造正能量的“网红”思政产品,规避不良思想的侵蚀与诱惑,充分发挥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功能,避免“网红”思政教育沦为华而不实的作秀,坚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Z].2017-02-27.

[参考文献]

[1]邢彦辉.“互联网+”视域下网红现象的范式转化[J].当代传播,2018(3):99-102.

[2]方延玲.“网红”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引导策略[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6):86-89.

[3]栾炜烨.“网红”现象的传媒文化意义研究[D/OL].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8[2019-03-01].http://222.25.12.227:8080/opac/item.php?marc_no=4c585a376c526f4e3543472f6c3763335179755874413d3d.

[4]刘涛.大学慕课:从“新奇”走向全员应用[EB/OL].(2018-03-07)[2019-03-02].http://www.sohu.com/a/225006736_243614.

[5]贺春兰.新时代必须研究变化了的学生[EB/OL].(2018-09-04)[2018-12-05].http://org.cssn.cn/bk/bkpd_qklm/bkpd_bkwz/201809/t20180904_4554457.shtml.

[6]常宁.内容创业者注意了,要获得流量,必须学会“共情”[EB/OL].(2016-10-11)[2019-02-15].https://www.tmtpost.com/2499490.html.

[7]孙志超.一个“知识网红”的年代[EB/OL].(2018-03-08)[2019-02-08].http://www.sohu.com/a/225087908_114819.

猜你喜欢 网红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我要当网红故事作文·高年级(2018年8期)2018-08-14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
“网红”数学课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转载请说明出处 内容投诉内容投诉
南趣百科 » 论“网红”文化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南趣百科分享生活经验知识,是您实用的生活科普指南。

查看演示 官网购买